资讯中心

出师记 | 匠心传承 双向奔赴成长之路


师者如光,提灯引路,微以致远。
值此第4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
北京城建北方集团谨向所有
深耕育人、传递匠心的师者,
献上最真挚的祝福。
在这个致敬教师的特别日子里,
让我们从两对师徒的故事中,
感受集团匠心传承的温度与力量。

2025年7月26日,聚光灯下,两对师徒并肩走上北京城建北方集团创优争先表彰会的领奖台。杨余与张宁、周慧与洪伟林——接过沉甸甸的荣誉证书,镜头定格在师徒相视而笑的瞬间,明媚的笑容,是师徒双向奔赴的真情流露。
师徒: 杨余&张宁
钢筋丛前,面对毫厘间的钢筋间距把控,张宁攥着图纸反复摩挲,可思绪却还是模糊着。
“有解决不了的问题随时找我!”温暖的言语如春风化雨瞬间打破了他的困局。
项目总工杨余敏锐地捕捉到张宁谨慎细致的特质,及时给予肯定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了对徒弟的实习要求和标准,并手把手带他逐一核对质量控制点,循着“先辅助、再参与、后独立”的节奏,帮他树立高标准的管理目标,并培养其良好的管理习惯。

在杨余的启发下,张宁逐渐褪去青涩。面对初冬低温导致保温层粘贴易空鼓、脱落的问题,张宁主动找到杨余:“师傅,我们刚贴的保温板又翘边了,这样下去肯定不行!”
杨余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张宁从调整粘接剂配方切入寻找解法。张宁立刻扎进技术资料里,仔细查阅冬期外墙保温施工的相关文献,还主动联系粘接剂厂家,详细咨询低温环境下的配方调整方案。最终,他提出“在粘接剂中添加专用防冻剂” 的设想,杨余则全力配合验证方案可行性。调整过后,保温板更牢固,翘边问题得到了改善。

为了更好地适应技术资料的数字化管理,杨余发挥年轻人数字化学习的优势,让张宁大胆负责引入数字化工具的应用管理,在他们共同探索下,顺利提升了资料归档效率,为团队工作优化提供了新方向。
从起初的腼腆羞涩,到在杨余的鼓励与帮助下逐渐自信,再到最终能够主动思考、提出有价值的建议,张宁在成长之路上跑出了“加速度”,这离不开师傅的一路陪伴和领跑。
师徒:周慧&洪伟林
当杨余与张宁在钢筋水泥间书写成长时,一段同样动人的传承,也在财务系统周慧和洪伟林这对师徒身上展开。
新任税务专员洪伟林初涉职场,面对繁杂的税务工作事项,迷茫中一头雾水,不免心生胆怯。
面临税务稽查时,他向师傅道出心中的担忧。师傅周慧亲自带他与稽查人员沟通,确认稽查范围及事项,有针对性地准备资料和解释,并做好稽查资料清单的详细记录。
“带徒弟,不仅仅是教技能,更是传递一种工作态度、一种企业精神。”周慧这句话,洪伟林一直记在心里。每当遇到业务难题,师傅周慧总会耐心拆解讲解;碰上需要细致把控的工作,更是陪着他一遍遍核对确认。这份言传身教,让洪伟林深刻领悟到:财务工作关乎细节、重在规范,对待财务工作要认真、细致与严谨。

从基础的发票开具,到复杂的税务风险规避,周慧以耐心与专业并重的方式,引导洪伟林突破自我,培养他独立承担集团内部多家单位的税务管理工作,使之很快成为独当一面的业务人员。
随着对业务的熟练掌握,洪伟林则发挥了自己“思维灵活”的专长,在工作中举一反三,灵活提出合理化建议,为税务管理工作高效推进提供了有力支持。这也让这对师徒在不断的业务互动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良师引路,新秀奋楫 
正如以上两对师徒的成长故事,集团“传帮带”机制在集团人才管理体系中搭建起一条有温度、有力度的良性通路。
“传帮带”从来不是单向输出,而是一场师徒之间的双向奔赴、相互成就。师傅“手把手教、面对面带”,传授的不仅是技艺与经验,更是企业文化精神的传承。徒弟“虚心请教,学习创新”不仅加快了成长的速度,也助推业务的“新思维”力量。集团内部,薪火相传,“传帮带”蔚然成风。更加动人的篇章,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