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雪域高原的信仰


BUCNG

雪域高原的“信仰”

 

  拉萨,这个以秀美的风光、悠久的历史、浓厚的宗教氛围和独特的风俗民情闻名世界的雪域之地,被一种纯粹的虔诚气息包裹。很多远道而来的朝圣者,朝着同一个方向,或转着经筒念念有词,或一步一个身印磕等身长头,他们为的,就是心中神圣的信仰。

  在这片海拔达3680米的圣地,有一群年轻人,他们坚守“氧气缺精神不缺,海拔高境界更高”的信念,在这高天厚土的人间圣域,执着坚守、奉献青春、追逐梦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书写着内心坚持的“信仰”,勾勒出一部“城建北方人”在雪域高原的奋斗史、创业史,他们就是北京城建北方集团市政事业部李洪亮项目管理团队,负责拉萨市柳梧大桥南桥头交通拥堵节点改造工程建设任务。

 

京企的担当

  经过近五个小时的航程,从北京到拉萨的飞机稳稳的落在了贡嘎机场。出发前虽然做好了心理准备,但是猛然落地就是近4000米的海拔,耳鸣、胸闷、目眩的高原反应,还是让我“措手不及”。

  走出机场,李洪亮在出口处向我们招手,并为我们带上了象征着纯洁和祝福的哈达。当副董事长胡翔握着他的手时,看着眼前这个黑瘦、带着“高原红”的李洪亮,却怎么也和之前在北京平各庄市政工程见到的白白净净、身材匀称的他“对不上号”。

  而他,来到拉萨也仅仅不到半年时间。这几个月,他瘦了十余斤。

  “当地老百姓都盼着咱们这个工程早点投入使用,我们也是一分钟也不敢耽搁”,在回项目部的路上,集团副总经理、市政事业部总经理崔巍告诉我们。拉萨市地形特殊,交通情况也很特别。为胜利完成“全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宏伟目标,面对当地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公共交通线网密度和站点覆盖率等服务能力不足,当地机动车年增长率高、过境交通较多、拥堵情况突出等实际问题,拉萨市委市政府经过认真调研和分析,将柳梧大桥交通拥堵节点作为突破口进行道路改造升级,以期缓解交通压力。

BUCNG

施工现场(航拍图)

 

  只有路通了,百姓的生活才会更加便捷。柳梧大桥与世纪大道交叉口承受太多市区抵离机场高速、火车站的过境交通,导致交叉口局部方向流量过大。因此,当地政府通过交通路网升级,进一步改善拉萨百姓的民生。工程主要包括新建桥梁与既有桥梁拼接,通过建设A匝道工程,实现柳梧大桥与南环路连接,改造范围437.74m,匝道全线335.251m,桥梁宽度8.55m,分13跨、5联。桥梁结构型式为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

  “即便存在各种各样的困难,我们也会高质量按期完成各项建设任务”。座谈会上,李洪亮铿锵有力的声音,让在座的领导吃了一颗“定心丸”。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这支平均年龄不足32岁的年轻团队,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士气,正向着“按期履约”这一“信仰”全速前进。

 

高原的考验

  “刘总,刘总……”项目部传来了呼叫市政事业部副总经理刘伟的声音。刘伟连忙摘下插在鼻子上的氧气管,小步跑出了办公室。他比我们早到了几天,这些天一直在高原反应的“煎熬”中渡过。“你们身体素质好,高原反应不强烈,我就稍微有点吃不消”,刘伟笑着说,“从现场回来就胸闷的喘不上来气,稍微吸点氧缓解一下。”

  尽管这里有着澄澈透明的蓝天,有着巍峨高大的山峰,有着圣洁玉美的神湖,有着乖巧呆萌的牦牛,但这里也有强烈的紫外线、严重的高原反应、相对匮乏的物资……“有时候说四五句话就得停下来喘几口气”,项目部测量主管衡昆鹏说,“运动剧烈了鼻子都会流血”。拉萨空气稀薄,空气中含氧量只有内地的60%。刚到拉萨,胸闷气短、头晕目眩、身体乏力、腹痛呕吐等高反症状时有发生,更别提在施工现场“上蹿下跳”了。“没有啥好办法,只能靠自身机体调节,适应了就好了”,安全员赵沿说。

BUCNG

氧气瓶成了项目部常备品

  提起“高原反应”,那真是流不尽的“辛酸泪”。贾瑞广是市政事业部副总经理,也是拉萨项目行政、材料负责人。项目成立初期,近50岁的他与李洪亮首当其冲,率先来到拉萨,对当地市场进行走访调研,为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奠定基础,也为了保障后期项目建设。由于高原地区的特殊环境,他患上了高原性高血压,心悸气短、心跳加快,但作为老同志,他依然坚守在工作岗位,“轻伤不下火线”。在项目部的几天,我每天都能看到他背着一个大书包跑前跑后,因为书包里装的是当地材料供应商名录和工程建设进度表。无论到哪,只要工程建设需要,他总能第一时间做出应对,不耽误现场建设进度。

  市政事业部副经理总经济师崔爽和项目经营副经理王盈在刚到拉萨的时候,连续多天晚上都睡不着觉,需要吸氧两个多小时才能眯一小会。在前期设计概算过程中,崔爽带领经营团队克服当地人工费成本高、咨询公司对当地定额不熟悉、现场施工难度大等不利因素,在睡眠严重不足、扛不住时要去医院吸氧的情况下,圆满完成了前期概算任务,并顺利通过专家组评审。

  面对每年日照总时数多达3000多小时的“日光城”,防晒霜、草帽和长衫成了“紧俏货”。因地势高、空气密度小、大气透明度好、日照时间长,高强度紫外线的照射,让原本白净帅气的管理人员,脸蛋上都留下了这片圣地的印记——“高原红”。“阳光最强烈的时候,我们脸上都会脱皮。”材料员王云飞笑着说。

  在拉萨,喝上一碗慢火熬煮的小米粥成为“奢侈”。受高海拔影响,属地气压不足内地的三分之二,水烧到80℃就达到沸点,水饺、面条都煮不熟,更别提喝碗小米粥了。开工伊始,为了让大家能够吃上可口的饭菜,项目部买来了高压锅、高压蒸箱,尝试着用高压锅做饭。刚开始由于没有经验,压力锅加压时间不好控制,好好的一锅面条饺子,有时候煮不熟,有时候就直接煮烂了,“原本想吃一碗汤面,打开锅盖一看,没想到成面汤了”。现如今经过摸索,项目部也找到了规律,并从四川特意聘请大厨,为奋斗一线的员工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困难的较量

  “啪!”市政事业部总工程师刘小勇重重的将策划方案拍在会议室的桌子上。回想起工程伊始审批施工方案的情景,李洪亮还“心有余悸”。

  “承台及盖梁局部属于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这是咱们技术管理中的重点之一,昼夜温差近20度,空气这么稀薄,混凝土成型时间这么长,工期允许吗?我感觉咱们写的还是不详细!”会议,不欢而散。离开会议室后李洪亮带着项目总工袁永诚一字一句对方案进行梳理,结合现场实际重新分析每个工序背后的细节。是夜,他们未眠未休。

  第二天早晨五点,一份新的施工方案新鲜“出炉”。“混凝土提升一个标号,与供应商明确技术要求,严格控制混凝土出机温度和入模温度。同时,制定测温方案,根据设计的具体情况布置测温点,自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完毕开始,安排专人定时测温,监测混凝土温度变化,及时反馈相关信息,并根据测温结果采取相应措施。冬季施工主要加强配合比和外加剂的控制,还有现场的保温工作……”这一次,伴随着李洪亮“自信”的讲解,一个合理完备的施工方案跃然纸上……

BUCNG

盖梁砼成型质量高,观感好

  由于现场存在新老路基重合部位施工,部分路段还有高填方段,因此,新老路基衔接部位和高填方段落为施工质量控制的关键性难点,但是生产副经理徐艳明早已胸有成竹。“项目部对高填方段提前进行填筑,预留路基沉降时间;新老路重合处采取开挖台阶,严格控制台阶宽度及高度,现场安排专人负责进行质量管控,严格控制回填厚度和压实度,并做好了沉降观测。”

  多年来,“北京城建人”积极参与国家发展及首都建设,在玉树、什邡等地区,在急难险重的工程面前,只要祖国和人民需要,他们首当其冲、挺身而出,树立广厦万间、丰碑座座。过程中,“城建人”在城市建设、乡村公路、交通规划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施工经验和优势资源,在拉萨工程得以充分体现。

BUCNG

工人正在绑扎钢筋

  事实胜于雄辩,通过实际行动获得实实在在的结果,胜过任何语言。现如今,在项目团队的共同努力下,现场36根桩基、13个承台、14个墩台已全部完成施工任务。第四联(8-11#)箱梁预应力张拉、注浆、封锚已完成,第三联(5-8#)完成了箱梁底板钢筋、腹板钢筋绑扎,第五联(11-12#)箱梁架体搭设完成。高质量、高标准、高速度的管理水平,不仅得到了上级单位的高度认可,也得到了属地政府的充分肯定。

  他们站在世界的屋脊,笑看雄鹰展翅;他们奔走在拉萨河畔,乐听机械轰鸣。项目全体管理团队迈着矫健的步伐,正向着按期交付使用的目标阔步前进。格桑花开,幸福路宽。也许未来我们还会遇到更多的狂风暴雨,但也必定会在途中见到更多的彩虹。相信在“城建北方人”的共同坚守下,他们的“信仰雪莲”定会在这高土圣地傲然“盛开”,谱写一方盛世,造福一方百姓。

  扎西德勒!